作为我国第一个正式运行的省级电力市场,内蒙古电力多边交易市场(简称“电力多边市场”)一直是国家相关部委和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共同开展电力市场化改革探索的试验区,2010年,在全国首创“多方参与、双向竞争、价差传导”的市场模式,2015年在全国率先开展新能源柔性打捆交易,缓解风火和光火矛盾,促进新能源的电量消纳,2022年,在全国率先开展现货市场“一轨制”全电量集中优化,降低系统发电成本,促进新能源的电力消纳。目前,电力多边市场的市场化率超93%,新能源电量市场化率超86%,均领先全国各省份,具有市场体系完善、市场架构完整、市场意识先进和交易品种齐全等鲜明特点。
(资料图)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作者:徐青贵等)
市场建设环境
内蒙古作为我国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能源生产总量约占全国的1/6,外输能源占全国跨区能源输送总量的1/3,在保障全国能源供应和经济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电力多边市场诞生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内蒙古电网经营区域),这里资源丰富、能源富集、电力充足、高载能产业发达、地方支柱型产业对电价敏感。
内蒙古电网属于自治区直属管辖,具有独特的体制优势,从1988年率先在全国电力行业实行“投入产出”承包经营,到1993年率先开创“西电东送”北路的送电先河,到2015年率先开展省级电网输配电价改革,再到2017年作为全国首批现货市场试点地区,一直是国家电力体制改革探索的试验区。目前,内蒙古电网建成了以“三横四纵”500千伏为主干、220 千伏为辐射、110 千伏为支撑的团形网架结构,以及“东送华北、南联陕西、北供蒙古国”的外送格局,外送通道容量约450万千瓦。未来五年,内蒙古电网将投资超过2000亿元,再造“一个现代化新蒙电”。
内蒙古中西部区域是我国风能和太阳能资源最为丰富和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上世纪90年代开始规模化开发风电资源,2010年,开始规模化开发太阳能资源,持续推进新能源开发建设,不断完善新能源消纳机制。截至2023年2月底,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超过3850万千瓦,占比达43.5%,如图1所示。按照自治区“两率先、两超过”战略目标规划,即2025年实现新能源装机容量超过火电装机容量,2030年实现新能源发电量超过火电发电量,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电力市场建设的示范效应也更加凸显。
市场基本概况
截至2023年2月底,电力多边市场注册成员2885家,其中大用户2225家,火电67家,新能源451家(1家一体化项目、1家独立储能电站),售电142家,电网代理86万余家。工业用电占主导地位,占全社会用电比例一直维持在87%以上,主要包括战略性新兴特色产业,如光伏、风电、电池等新能源全产业链、数据中心、稀土新材料等;传统产业,如电解铝、钢铁、铁合金、煤化工等。
电力多边市场坚持“中长期交易为主,现货交易为补充”的原则,采用“中长期曲线交易+现货全电量竞价”市场模式。中长期市场的定位是全面落实国家市场化改革和自治区产业政策要求,在稳定预期、引导供需、规避风险方面发挥“压舱石”作用。目前,中长期交易合同采用分时分段曲线签订,交易周期为年度、月度、月内(D-5),交易品种如图2所示。
现货市场的定位是全面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关于电力现货试点工作要求。现货市场遵循“现货全电量竞价、中长期财务结算、用户侧全面入市、市场政府双轮驱动”基本思路建设,于2022年6月份正式启动结算试运行,在发现实时价格、促进新能源消纳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运行流程具体为:在运行日前一天开展可靠性机组组合,制订次日机组组合和调度运行计划,保障电力安全可靠供应;在运行日开展实时市场交易,进行“一轨制”全电量集中优化,降低系统发电成本,促进新能源最大消纳。为了防范电价大幅波动,在交易结算中增加用户价格保护和新能源风险防范机制,实现了现货市场启动后用户用电价格和新能源发电价格“软着陆”,主要交易模式和品种如图3所示。
自2010年5月正式运行以来,电力多边市场累计释放市场红利622亿元,有效激发了自治区经济活力,成为自治区落实“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各项政策重要抓手。如,2018年,开展煤炭用电交易机制,锚定一个煤炭价格指数,进行一个用电价格浮动,降低燃煤火电机组运行成本,累计释放市场红利233亿元,如图4所示。截至2023年2月底,电力多边市场累计交易电量1.166万亿千瓦时,市场机制消纳新能源1275亿千瓦时。
市场机制探索
多年来,电力多边市场一直严格落实国家电力市场化改革政策,服务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以“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市场建设理念,以“激发市场活力、改革电力运行管理模式”的市场建设目标,在电力安全供应保障、高比例新能源消纳、产业政策与市场机制高效衔接等方面,开展了特点鲜明的市场机制探索实践。
第一个典型机制探索是煤炭用电交易机制。2018年,煤炭价格快速上涨,导致地区燃煤火电企业出现了部分亏损情况。为了降低火电经营压力,电力多边市场及时启动煤炭用电交易机制,形成煤炭价格与电力价格的联动机制,实现煤炭反哺火电。目前,煤炭企业用电量占总用电量约3%左右,市场红利释放占比超90%,如图4所示。2022年内蒙古电网区域内火电企业总体经营状况良好。
第二个典型机制探索是新能源平衡补偿机制。2023年1月,为鼓励燃煤发电机组向新能源企业提供平衡服务,更好促进新能源消纳,电力多边市场启动新能源平衡补偿机制。通过在全网新能源波动不同时段按照燃煤机组调节贡献大小分配平衡补偿费用,提升燃煤发电机组主动平衡新能源波动的积极性,保障电网稳定运行。截至目前,燃煤机组累计获得平衡补偿费用1.3亿元,运行效果良好。
第三个典型机制探索是新能源交易机制。2010年以来,受到电网断面阻塞和外送通道不足的制约,内蒙古电网在部分地区部分时段出现弃风弃光现象,新能源发电与常规能源发电相互争夺发电空间矛盾较为突出。为缓解风火矛盾,切实提高地区新能源消纳水平,电力多边市场于2015年启动新能源柔性打捆交易。在每年并网投运大量新能源装机的条件下,新能源交易机制的总体运行效果比较突出,风电发电利用小时从2015年1900小时左右,逐年抬升,到2021年超过2500小时,如图6所示。新能源交易机制启动以来,累计交易电量1275亿千瓦时,占市场总交易电量10.9%,如图7所示。
第四个典型机制探索是产业政策与市场机制的衔接。电力多边市场的交易机制探索源于2008年,当时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了地区负荷急剧下降,产业发展基本停顿。为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自治区政府和国家相关部委共同决定在内蒙古电网开展电力市场化运行探索。通过市场机制促进发电和用电双侧协同发展,即把负荷拉起来,把地区经济发展起来,解决新能源消纳和火电“窝电”问题。
综上所述,电力多边市场必然要走向深度融入地区经济、推动地区产业升级的发展道路。这既是电力多边市场的一个特点,也是一个优势。未来,内蒙古电力多边交易市场将继续紧扣国家电力市场改革任务要求和自治区能源发展战略,如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自治区新能源“两率先、两超过”宏伟战略目标,探索研究适应自治区实际的绿色电力市场、以电为核心的能源市场、适应新能源发电特点的智能交易机制等关键机制,解决新能源消纳和地区电价优势协同发展、新能源投资和重点用能产业共生共赢、“源网荷储”各环节能源绿色转型发展等难点问题。
本文刊载于《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23年05期,作者徐青贵、王海利、高政南、王萌、吴明波、侯利永均供职于内蒙古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