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战术上的成功往往无力扭转战略上的失误?

2023-07-28 14:26:40 来源:个人图书馆-dawn的图书馆

结合几个具体战例,我们看看,为何“战术上的成功,往往无法扭转战略上的失误”。

战略失误带来的实力劣势是战术成功难以弥补的


(资料图片)

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

接到袭击命令时,“闪电战大师”古德里安不由感叹:我们的元首,是要发动全世界的力量来打败我们!

尽管在战术素养上,德军拥有明显优势,然而,在英国尚未被打败的情况下,冒险开启入侵的作战,使德国陷入了“两线作战”的不利态势。

这还不算完。

年底,日本又“发动”了敌人,袭击珍珠港,美国也被拉了进来。

由此,无论在人力、物力上,轴心国都处于绝对劣势!

果然,德军一直保持了极高的战术素养,无论是面对苏军还是美英军,都曾上演过以少胜多的战术奇迹。

然而,这些战术奇迹,不足以扭转巨大的劣势,德军依然节节败退,最终输得一干二净。

战略失误带来的不利态势,是战术成功无法扭转的

即便是总体实力居优的一方,战略上出现失误,也会导致自己陷入无可挽回的不利态势中。

淮海战役时,国军80万,我军60万,双方的装备就更为悬殊了。

总体军事力量上,国民党军有一定优势。

然而,由于国民党军在徐蚌战场布局失误,使各部陷入被我分割包围的不利态势中。

因此,淮海战役时,黄百韬、黄维,在战术上打得都不错,坚持了比较长的时间,给我军带来了相当伤亡。

然而,由于战略上被我分割包围,黄百韬、黄维的战术努力都挽回不了败局。

黄百韬临死前,后悔三件事情:1、为什么他要在新安镇等77军两天?2、在新安镇等待时,为什么不在运河架桥?3、李弥兵团既然以后要来救我,为什么当初不在曹八集掩护我?

看来,黄百韬认识到:当他和他的国军同僚在战略上认识不足,导致被分割包围时,陷入战略困境时,败局已定!

战略失误带来的“短板”,是战术成功无法扭转的

战略失误,会使自己的短板彻底暴露,而只靠战术成功是无法弥补短板的,扭转局势。

长平之战,廉颇在初期的败退后,依靠老辣的战术素养,深沟壁垒,站稳了脚跟。

然而,庙算上的失误,使赵军依然处于败局之中。

原本,秦的物质基础比赵要强,但是,如果作战发生在赵国主场,依靠补给线短的优势,赵是可以抵挡秦的。

然而,由于此战是赵王为收韩上党而促发的,因此,战场距离赵国精华区域有一定距离,算是“中间场地”。

赵国要在长平战场耗下去,补给线也比较长,耗不过。

同时,赵国在外交战略上也出现了无法弥补的失误,导致魏楚等国“中立”,赵无法获得外援。

所以,尽管廉颇的在防守中的战术行之有效,但赵王依然不得不被迫采取冒险攻势···

接下来···换将、进攻、被围、全灭···

值得一提的是,不久前,漂亮国一位海军将领表示:他们如果要与我作战,会尽量选择在“中立场地”,即距离我海岸线较远的地方作战。

看来,他们吸取了当年“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被我们打败的教训,如今,想要选择一个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

只不过,他以后会认识到:不管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选择和我们作对手,都战略失误,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战略失误,会使战术优势也逐渐消失

一般来说,如果对手不是太垃圾的话,是会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

因此,在一段时间后,对手是会学会你的战术,或者找到克制你成功战术方法的。

拿破仑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如果你不是想要“培训”对手的话,就要赶在对方学会打仗前结束战争。

因此,几次战争,拿破仑力求快速取胜,屡屡得手。

然而,1812年,拿破仑战略失误,发起入俄战争。

结果,法军的战术素养一如既往的高,在博罗季诺等战役中,更是表现出胜过对手一筹的战术素养,并一度攻入莫斯科。

然而,俄国人已经找到了对付法国人的办法:持久+骚扰。

结果,在寒冷的季节,空有战术素养的法军找不到敌人,却总是被哥萨克袭击、追击,结果···一败涂地。

战术优势,是有时效性的,因此,正确认识战术优势,并不断调整战略,才能确保胜利。

抗美援朝战争初期,我军的穿插迂回,让美军十分不适应,效果明显。

然而,在李奇微上来后,美军逐渐找到了应对我穿插迂回的办法。

我军认识到这一问题,遂及时调整战略,将“争取短期,准备长期”,调整为“立足持久”,即使从战略上调整,使我军得以最终克服了敌人的火力优势,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互联网对各行业的改造,战略上竞争的手段越来越多。

如果不在战略上保持清醒,仅仅只是在战术上勤奋,很可能最后是”消灭你,与你无关“,失败了都不知道是怎么失败的。

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对自己现有的工作方式精益求精,更保持学习,不在战略思考上懒惰。

选对“赛道”,选对交通工具,才能一马当先!

祝君胜利!

到1938年底,中国抗日军队几乎没有取得一次大型会战的最终胜利,哪怕是曾经在台儿庄短暂大捷的徐州会战,也是以第五战区全军撤退告负,期间的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忻口会战、兰封会战、武汉会战等等莫不如是。实事求是地说,侵华日军在这一阶段战术上是比较成功的。于是武汉会战以后,双方的下一阶段战略安排愈发显得重要起来。

(东条英机剧照)

就重庆政府来说,既然华北、华东、华南和华中的富庶之地和大中城市已经沦陷,军政机关已转进大西南后方,便接受了延安方面以及蒋百里的抗日理论:在初期以空间换时间之后,开始利用西南山地与日军进行长期的“战略相持”。除在河南和湖南段留驻重兵与敌对峙外,其他主力全部沿云贵川边界布防,以拱卫大后方为中心任务。

武汉沦陷后,日军已经沿着长江深入到距离中国海岸线1200公里的区域内,冈村宁次的第11军犹如一个深入中国腹地的大脑袋,而从武汉到华东沿海的“脖子”又特别细长,日本人希望“三个月内”迫使国民政府投降的美梦已然破灭,下一步怎么搞,日本人之前没有预案,内部也产生了分歧,其结果就是战略上陷入迷茫状态。

(冈村宁次剧照)

日本内阁表示有点打不动了,因为一年多的战争已经损失兵力20多万和耗费了80亿日元的军费,对日本旧币大家可能理解的不太直观,这么说吧,该数字是日本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参加一战和“九一八事变”所有军费开支和的1.6倍!比如1938年,日本黄金储备约为13亿5千万日元,将近20个月的侵华战争后,在国际上购买战略物资已经花去了9亿6千万日元,快破产了。

日本军部也懵圈了,因为没有想到会打这么长时间,日军连续两年已经扩编了17个师团,师团总数翻了一番,兵力则翻了两番达到120余万人,精壮和有经验的兵源开始短缺,到1938年底,侵华日军的原现役士兵只有11.3%、预备役士兵为22.6%、后备役士兵高达45.2,其他已经开始使用第一补充兵了。即便如此,兵力仍显不足,军备生产也力不从心,陆军省和参谋本部说什么都要喘口气。

于是日本政府、军部和前线将领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战略上的分歧,以陆相板垣征四郎、参谋次长多田骏、参谋本部谋略课长影佐祯昭、中国课长今井武夫为一拨,决心改变方略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意即用最小的军事代价来迫使重庆政府乞降。一方面,他们开始寻找可以利用的代理人:“起用中国第一流的人物,建立反蒋反战的政府”,另外一方面,又派员与蒋氏的代表秘密接触,同时发布严令,限制前线日军扩大作战地域。

以冈村宁次为代表的前线昭和军阀们算一拨,他们不认为板垣征等人的诱降会有作用,胡说什么:“抗日势力之中枢既不在在于重庆政府要人之意志,不在于包括若干地方杂牌军在内之200万抗日军,而只在以黄埔系为主体的嫡系军队的抗日意志。只要该军存在,迅速和平解决有如缘木求鱼”。因此这帮人强烈要求增兵添将,一举攻入四川推翻重庆政权。

胳膊那是扭不过大腿的,毕竟是板垣这帮家伙掌权,于是1938年底开始日本开始拉拢未来的头号汉奸汪精卫,前一年的12月汪某人就曾煽动孔祥熙在日本所提的停战条件上签字,由此被日本人视作可以扶植的对象。汪精卫于1938年12月叛逃、1939年赴上海、1940年3月在日本的扶持下成立南京汪伪政权,日本政府和军部认为重庆政府必然因此垮台,无需大动兵戈了。

在这一时间段里,日寇第11军在战略束缚下只能做有限攻击,比如1939年攻陷南昌、1940年西犯宜昌,却始终没有权力和实力继续深入川陕,尽管这几次进攻战役在战术上都颇为成功,也造成了中国军队较大损失,但根本不能动摇中国军民的抵抗意志。冈村宁次期间不停争辩,板垣等人一发火,1940年3月干脆把丫弄回东京坐冷板凳去了。

(秘密谈判剧照)

从1938年底到1941年初,中国抗日军民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度过了最艰苦的岁月,军队也以三分之一顶在前线、三分之一为预备队、三分之一在后方整训的方式得以整顿。而当日本人两年左右发现汪伪政府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时,国内经济进一步恶化、战略资源越来越少、国际形势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距离太平洋战争爆发已经为时不远了。

直到1942年初,日军参谋本部才终于制定了进攻川陕的“五号计划”,拟动用八个以上的主力师团从南北两向攻入川渝,然而还未及实施,美军轰炸东京的事件又使日军匆忙发动了“浙赣会战”,五号计划被扔在了一边。

(近卫首相剧照)

到了1942年秋季以后,随着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屡遭大败,不断从中国战场抽出部队,图谋川陕的战略计划事实上已经破产,只能陷入持久战的汪洋大海之中,战败只是时间问题了。

所以二战时期的日本军部是标准战略上的侏儒,而无论前线日军凭借素质和武器取得多少次战术上的成功,都无法扭转日军在战略上的失误和失败,再加之战争的非正义性和战略资源的匮乏,最终的结局早已注定。

关键词:

上一篇:中国银联河南分公司:多措并举以支付激活消费引擎

下一篇:最后一页